先锋注册

新闻资讯你的位置:先锋注册 > 新闻资讯 > 苏联KV

苏联KV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0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
苏联KV-1重型坦克是美国“现代坦克之母”?这个观点不是天方夜谭,二战后期的M26重型坦克和M24轻型坦克,不少关键技术都来自KV-1的启发。这两种坦克也是美国现代坦克的开端。

尽管西方一直拒绝承认这段历史,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分界线:1943年前的美国坦克原始得像拖拉机,1943年后却突然变“时髦”了。这是如何发生的呢?

1943年前的美国坦克设计:原始又丑陋

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超过10万辆,与苏联相差无几,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,似乎美国拥有非常雄厚的坦克设计底蕴。然而事实恰恰相反!

战争中期以前的美国坦克设计非常差,比德国和苏联差得远,也比英国差,也就比意大利和日本略强一点。我们从美国二战时期的多数坦克外形就能看出一些问题。

二战时期,美国主力中型坦克是M3“格兰特/李”和M4“谢尔曼”,主力轻型坦克是M3/M5“斯图亚特”。这些坦克全都采用落后的平衡式弹簧悬挂,而且传动装置前置,所以车内被一根传动轴穿过,导致这些美国坦克都是“人高马大”,战场隐蔽性很差。

设计基础差也导致美国坦克比较丑,而且设计得越大就越丑。如果说M3“格兰特/李”和M4“谢尔曼”的丑陋一点,还能让人忍受,那么美国初期设计的T1/M6重型坦克(57.4吨),只能以“不堪入目”来形容了。

由于美国掌握的悬挂技术还比较原始,难以承载更大的坦克重量,采用老式平衡悬挂的M6重型坦克完全不过关。T1/M6坦克在1940年开始设计,1941-1942年造出三辆样车,1942年2月设计定型,但坦克外形更像是老掉牙的法国B1bis坦克,完全没有“新式坦克”的感觉。

此外,美国中型坦克的一些小缺陷,在重型坦克上被成倍放大,包括车体特别高大、车内布局非常笨拙、平衡式悬挂不堪重负,再加上炮塔设计经验不足,难以安装更大火炮,只能采用与“谢尔曼”相同的75毫米炮。这些性能指标,让M6重型坦克毫无投产价值,美国陆军完全失去了兴趣。

这样一来,美国陆军在1942年几乎丧失了研制重型坦克的信心,差点打算完全靠“谢尔曼”去打完整场世界大战(尽管事实也接近)。

然而在1943年后,美国的坦克设计却突然开窍,风格发生很大的改变,先后出现了M18“地狱猫”歼击车、M24“霞飞”轻型坦克和M26“潘兴”重型坦克。这些新式坦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,就是全部改为了先进的扭杆悬挂方式。

扭杆悬挂不仅极大提升了M24、M26坦克的机动性能,而且“谢尔曼”那种又丑又高的特征完全消失,让坦克外形变得简约低矮。那么,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?

苏联KV-1坦克送到美国进行全面测试

美国坦克设计在短时间内实现巨大飞跃,关键时间点出现在1942年-1943年。唯一的解释,就是美国获得了外部技术的支援,而来源只可能是英国或苏联。

但是,英国二战时的坦克设计也并不先进,多数仍采用平衡式弹簧悬挂或克里斯蒂悬挂。德国和苏联已经掌握的扭杆悬挂技术,英国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实用化。

这里,就浮现了一个被美国刻意忽略的历史事实——1942年,苏联曾经向美国送去了KV-1坦克(1941年12月也送到英国),在美国进行了大量测试,给美国坦克技术造成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苏德战争爆发后,T-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不仅震惊了德国,其先进的设计让美国和英国也羡慕不已。1942年8月,苏联将一辆KV-1重型坦克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装船运往美国。从外形看,这辆坦克属于KV-1B(1941年型),改用了大型铸造炮塔,安装有威力更大的F-34型76毫米炮。

美国收到这辆KV-1B坦克后,迅速将其送到了阿伯丁试验场,进行了全面的测试。同时来到阿伯丁的,还有苏联方面的技术专家。

美国人将KV-1B坦克里里外外都测量了一遍,认真研究了坦克内部的布置,甚至从炮塔切割下了一条6英寸宽的装甲,对厚度和硬度进行了检测。美国人经过测试,发现KV-1装甲硬度达到了285-321BHN,比美国同类装甲钢的硬化水平更高。

美国也发现了KV-1的缺点,那就是装甲之间的焊接比较差,这是战时的工人技艺不足造成的。不过,美国的测试报告反而对这个结果表示赞赏,认为坦克设计经过了深思熟虑,提前考虑到了战时生产的问题,这个缺点负面效果不大,但保证了坦克的快速生产,对美国有借鉴意义——因为“美学很少赢得战争”。

不过,KV-1对美国坦克设计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项,还是扭杆式悬挂系统。

扭杆式悬挂系统的起源

扭杆式悬挂是二战后世界最主流的坦克悬挂技术,该技术最早诞生于1930年代,法国、捷克斯洛伐克、美国汽车企业在1930年代都曾将早期悬挂扭杆用于汽车设计上。德国设计师费迪南德·保时捷,也将扭杆悬挂用于“大众甲壳虫”的原型车上,但是构型更复杂和完善,保时捷的构型最终成为了坦克扭杆悬挂系统的基础。

最早将扭杆悬挂系统引入坦克设计的也是德国人。第一辆采用扭杆悬挂的坦克,是瑞典在1934年研制的L60轻型坦克,设计师是德国人奥托·默克尔,采用了保时捷的扭杆悬挂专利。在很大程度上,L60坦克被德国人当作了技术验证。经过验证的扭杆悬挂技术,在1939年后被应用于德国PANZERIIIE型坦克(A-D型仍为平衡式悬挂),E型也由此成为III号中型坦克的第一种正式量产型号。

从III号E型开始,德国后来研制的IV号坦克、虎式、黑豹也全部采用扭杆悬挂系统。正是由于扭杆悬挂系统,德国二战坦克具有了悬挂可靠性高、行驶平稳、空间占用小等优点,进而让德国坦克的设计和升级有了更大的潜力,唯一缺点是悬挂系统的维修比较费劲。

相比之下,英、法、美等盟国在二战中期前一直都没有掌握坦克扭杆悬挂技术,坦克发展潜力存在先天的劣势。即使是较先进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(T-34、十字军等坦克采用),也由于悬挂占用空间大,给T-34等坦克的升级改进和乘员舒适性造成负面影响。

唯一的例外是苏联的KV重型坦克,这款坦克在1938年开始研制,是二战初期盟国唯一成功采用扭杆悬挂的坦克。

美国坦克在扭杆悬挂等三个方面发生技术质变

KV-1坦克对美国坦克设计的影响,在美国史书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正式记录。但是,1943年后美国坦克一系列巨大变化的突然出现,却是无法否认的。

以M-26坦克为例,该坦克最早源于T-20中型坦克,1942年5月开始研制,T-20坦克原本作为M4“谢尔曼”的后继型号。在T-20的设计过程中,于1943年又先后演变出T-22、T-23、T-25、T-26型,最后的T-26发展为M-26“潘兴”重型坦克。

但是,T-20系列在初期设计时,仍采用水平式平衡悬挂(HVSS),与M4A3(76)W、M4A3E8相同,继续落后于时代。直到T-25阶段,仍然还保留了HVSS悬挂系统。甚至,T-23出于可靠性和维护性考虑,还倒退回了M4“谢尔曼”最初的垂直式平衡悬挂(VVSS)。

不过进入1943年后,美国忽然凭空出现了坦克扭杆悬挂技术。T-20、T-23同时推出了更换扭杆悬挂的子型号T-20E3、T-23E3。最终,采用扭杆悬挂、大直径铸造炮塔的T-26E3在1944年11月正式投产,并于次年3月更名为M-26“潘兴”式重型坦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“潘兴”坦克与KV-1相似的地方不仅是扭杆悬挂系统,还有美国首次采用的大型铸造炮塔,炮塔内部布局也远比“谢尔曼”复杂,炮塔后部的“小尾巴”也颇有KV-1B的影子。

还有一个关键变化,那就是“潘兴”坦克终于学会了将传动装置放在后边,取消了“谢尔曼”和“斯图亚特”车内的那一根传动轴,大大改善了车内环境,也有效降低了车高。

总体来说,苏联KV-1坦克赠送给美国后,美国坦克设计至少在悬挂系统、大型铸造炮塔、传动装置三个方面发生了技术质变。

不仅是M-26“潘兴”,M-18“地狱猫”坦克歼击车也是类似情况。该车在1941年12月开始研制,最初打算采用克里斯蒂悬挂,以满足高速性要求。但是在1942年底,负责设计该车的别克公司团队突然推出了一种“创新的扭杆式悬挂”。原本毫无特色的M-18歼击车,赫然变成了火力强悍、时速高达97公里的“奇迹之猫”,并于1943年2月设计定型,同年7月投产。

在M-18的经验基础上,美国在1943年4月开始研制T-24轻型坦克,同样采取扭杆悬挂系统,同年10月定型命名为M-24“霞飞”。该坦克虽然只有18吨,但车高较低,内部空间大,较大的三人炮塔装有39倍口径的75毫米炮,在二战轻型坦克中威力第一,这些都是扭杆悬挂带来的优势,也隐隐暗藏了KV-1坦克的风格。

M-24轻型坦克和M-26重型坦克,在二战以后成为了美国现代坦克的开端,M-41、M-46、M-47、M-48、M-60坦克都在两者基础上发展而来。这些坦克都是扭杆式悬挂,配有带着“小尾巴”的铸造型炮塔。

二战结束后,扭杆式悬挂终于成为了现代坦克的主流悬挂模式,M1“艾布拉姆斯”、T-54/55、T-62、T-72、T-80、88式、96式、99式、AMX-30、豹1、豹2等等主战坦克,也都沿用了扭杆式悬挂。

然而,KV-1坦克是否对美国现代坦克造成了影响?尤其是,美国现代坦克的扭杆悬挂技术是否来自苏联?美国人却从来不谈。

至于苏联赠送的那一辆KV-1B重型坦克,至今仍停留在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的广场上。(作者:陶慕剑)

美国潘兴谢尔曼扭杆坦克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Powered by 先锋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